为什么有些机构的老板,做了十年了,还没有标准化教研的概念?
为什么有的机构短短一两年时间就可以做对外教研输出了?
竞争,在于效率。成本,莫大于时间。
那么机构间竞争的就是你不断更新换代的效率的问题。
眼看着别人家标准化教研已经更新到3.0版本了,自己还抱怨找不到会做教研的老师?
有些机构干脆就不搞什么教研了,或者认为投资一下线上教育建设就是教研,或者认为买个教研平台就是做教研,或者干脆,学习了互联网思维,把自己的格局放大,把企业改成教师合伙制,认为自己的团队都是名师了,各自为了自己满满的利益都在充满激情地战斗中,所以我自己潇潇洒洒,逼格满满,到处宣扬自己“格局”下的牛师团队,结果教研云云,就变成云云了……
那么,如何构建机构的标准化教研体系呢?
首先,要先明晰两个概念:牛师跟教研的关系。有了牛师团队≠有了教研能力。
每个科目至少有一个牛师,只是机构开始创建的第一步,教师合伙制也好,高薪聘请名师也好,或者校长本身就是某科目的名师也好,不管怎样,优质的骨干老师还是要有的。但是有了牛师或者把牛师找错了,后期也会出一系列的问题。因为,牛师并不一定具备将自己的能力快速复制的能力。
明晰了这两个概念之后,那么有些机构如果没有构建起“各科至少一名骨干老师”的机构应该怎样去找人呢?
其实很简单,要找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具备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快速复制的能力的牛师。然后想办法设置机制,让牛师的机制快速复制(这种才是有资格成为合伙人的技术型人才)。这样于人于己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如果你的机构已经具备优秀师资了,但是这些优秀师资还不具备这种复制能力呢?
其实更简单……
就去思考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自己优秀的同时也能教会别人变优秀,仅此而已。
那么,到底是哪种思维能够让你快速掌握方式,把牛师模式快速复制呢?
▌思维一:留痕
即,让优秀的老师的每一步工作步骤都留下痕迹。然后从痕迹里面不断提炼。
所谓的痕迹化管理,就是把工作中所有能留下痕迹的过程全部留下痕迹。备课过程演示、讲课录像、课后学生跟踪等等,都是可以留下痕迹的。
▌思维二:碎片化
即,将痕迹打碎。变成一个又一个步骤。
比如第一次班课,可以划分为:如何自我介绍、如何介绍机构、如何介绍课程、如何给学生打鸡血树立信心、如何向学生提要求、如何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姓名……
然后,自然是将这些碎片连接起来变成标准化作业流程,然后新老师演练学习,那么你的课堂教研就有一套系统了。
当然,至于讲义制作、课后沟通,包括其他所有环节,甚至每一个知识打碎之后的所有环节,一点一点伴随着牛师工作的过程,就一步步提炼成一个又一个系统了。
▌思维三:迭代思维
补充一下,可能还有的机构校长想:“我的机构目前没有特别优秀的牛师,又没办法吸引优秀老师,怎么办?”
其实,还有一个思维,你可以带着你的团队共同进步,那这个思维就是迭代思维。
也就是,先选取目前来说团队做的最好的一位老师做标杆。然后根据这个老师的操作,进行留痕、碎片化处理、最后连接起来,形成初步的标准化流程体系。
然后再不停的实践过程中,站在客户的角度上,不停地修改丰富。也就是说,先做出1.0版本的流程,然后再升级为2.0版本的流程,然后3.0、4.0……
当然,有牛师的机构更容易迭代。笔者就通过这种方式,用两个月时间,完成整套教研体系1.0版本的建立,然后暑期一个月时间完成第一次升级,变为2.0版本,现在在升级完成3.0版本的运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翻了3倍。
▌思维四:闭环思维
就是讲迭代升级完成的教研放在校区的闭环管理系统中去。并且靠管理,让教研流程能够高效落地实操。
笔者认为,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能够让所要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端高效落地的课堂。高效的教研也是如此。
高效教研必须出产两个结果,一个是学生端得到更优质的教学服务(社会效益),另一个是校区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获得更高的产能(经济效益)。
教研出来的高效的授课流程方式、高效的课堂讲练内容(教材、试卷等)以及高效的班级管理方式等等,这些东西如果只是摆设的话,是产生不了实际价值的。
所以,教研出产的只是内容,因此还需要闭环的运营方式,让教研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管控和激励措施,才能确保在漫长的教育教学周期里面让教研教学的结果产生价值。
文章写到这里,笔者想多插几句话。
很多老师否定机构化运营的价值。其实,如果认真做事,不断思考如何将知识传授能力(教育的意义太大,用教育来定义K12实在觉得用不起)最大化复制,思考将牛师能力通过机制快速复制,那么牛师的产能才会真正变大。在既产生商业价值的同时,又将自己的社会作用放大,是一件非常良性的事情。
这就是机构价值的其中一点,单纯靠个人是不可能有这种能力的,因为你再牛,即使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也只是一个人,无法满足各地区不同的教育需求。
机构就不一样,机构可以根据流程,设置让一般人也快速修炼成牛师的管理制度,就能够成就更多的牛师和更多的学生。
流程,加上制度管理和价值驱动,是机构才能做出来的事情,是需要运营管理的,乌合之众,价值观不统一的群体,成不了大事。
只可惜,很多机构老板,看不到,或者说没有方法,不懂得通过机制做到让牛师具备的这种能力,也就是说自身根本没有教研运营的能力,没有办法看到优秀老师的更大化价值。
所以,真正的牛师出走去寻找自己更大发挥价值的平台,同时一些愤愤不平、自认为自己是牛师(也就有一些学生和家长认可,自己根本不具备放大自己价值的能力)的半瓶子醋的老师也学会了和机构谈条件。最后变为自由老师,往往结果比较悲剧。
做机构,实际上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我个人非常敬佩俞敏洪和张邦鑫等人,他们为人谦虚,具备自我批判的精神,能够不断进取,不停迭代自己的产品,创造更大的价值。
笔者当时考研究生就用老俞编的单词书,绝对良心之作,张邦鑫也确确实实,让教学过程变得标准化,在很大程度上让一些牛师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
因此,建议大家,在群里多跟常校学一下校区运营管理之道,少论一些是非,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机构具备更大的价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然做了教育,就要觉得自己惭愧。
笔者在前面的文章里面介绍了具体操作标准化作业流程的思维。流程其实是最根本的开始。有了标准化流程,在运营里面来讲,才等于有了一个初步的内容运营载体。下一步就可以通过这种产品流程,去设置相关的教师职业发展机制(薪酬制度和合伙制度),这种机制才会科学,才会有依据。
将自己的一些经验分享出来,大家共同进步,信息透明化时代,拼的就是换代速度。学习能力特别重要,欢迎各位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