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的现代化本质上就是教育对象生存的现代化。事实上,由于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进程中,人们的生存方式“由于未经过市场经济与工业文明大潮的洗礼,其生存活动方式很少体现为自由自觉的创造与建构,而是表现为一种原始未分化的、自在自发的、重复性的生存状态”。因此,在学校班级建设中如何构建以“重叠共识”为要旨的集体契约精神,进而实现人自觉自在的生活样态,就成了现代班级建设与研究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管理系统认为,这种“重叠共识”理论对推进由不同个性特征个体所组成的班级建设同样具有鲜活的指导意义和可行的实践引领作用。
视界融合:在彼此关涉中形成“重叠共识”。班级是一个群属的场域,来自不同家庭、有着文化差异的学生聚集在某个特定的公+共区域内共同生活,并学习做一名有规则的自由者。“重叠共识”就是为持续发展班级共同体而提出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这里至少包含三方面的价值观和意义:其一,促进个体具有公共意识,不为个人、群体等局部性立场所绑架,在共同存在和合作互动的思维意识上考虑集体的公共论题;其二,保证儿童能在公共区域、公共空间中遵守对一切人平等公正的制度规则,以法治为最终依归,按程序公正解决问题;其三,培植具有公共理性的人,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逻辑性的、讲道理的人。
教育的本质就是”解放”,准确地说是伦理的解放,即教育把人的伦理性与伦理精神从自然质朴性中解放出来,从人的行为的主观性、情欲的直接性、偏好的任意性中解放出来,培育有“教养”的人。在学校管理系统班级管理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应当是一种“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的结合;是一种‘亲密的’和‘单纯的’共同生活、结合,而不是分离,是学校内师生关系的逻辑相互占有和享受这样结合的实质”,而这种联结形成的实质,是建立在伦理亲情基础上的信任和理解。伦理性班集体的塑造,关键是要形成主体间具有动态特征的班集体契约精神。
意义理解:在管理演绎中生成“契约精神”。教师和学生在社会责任与社会地位上的两极属性造成了师生间难以形成共同的群属感,这从本真意义上为以“支配—服从”为普遍特征的班级师生关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根据。如从社会学的视域来审视的话,上述师生间的两极差异性在现代班级中确实存在,它原本属于个体差异的自然属性,但随着班级规范制度的建立、成熟,师生之间的这种区别被进一步强化、放大。特别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随着授受关系的确定,教师作为主流文化代言人的权威角色日益固化、合理化、法定化,促使教师行为得到自我投射式地认可、积淀,形成了班级管理中特有的师生角色功能固着。
学校管理系统总结:从历时态的角度讲,班级建设过程中,应该通过彼此关怀、共同理解的方式来启迪学生在具体的班级群体中产生走入对方的道德活动,自愿地与教师、同学达成利他的行为模式,设身处地学会宽容、学会体谅,并适时地在主体间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类主体的道德契约,得到相互间的默许、认可。由此进行自我保留,促进自我德行的提升,使集体伦理不断超越日常生活视界中的直接、自然本性,将生活伦理过渡到社会伦理,培植有类存在同质特征的规范文化,体现人的伦理性状态。
关注微信公众号:k12时讯
或拨打联系电话:400-030-2960
浪腾软件官方网站:http://www.climbtours.com